初来乍到不明所以,请看常见问题
关注微信

注册 登录
注册 登录
记住我
登录
第三方登录
×
赞:2
收藏
当前访问:2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环境、职业及遗传因素与AML的发病关系密切。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高于东方国家。世界各地年发病率为2.25/10万人口,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30岁以下为1/10万、75岁以上则高达17/10万。因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实际是一种中、老年病,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80%~90%,但仅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15%~2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986~1988年国内对22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总人口达6000余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年发病率为1.6/10万人口,占各型白血病的58.9%。它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50岁开始明显上升,60~69岁达高峰,男性也明显多于女性。

诊断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 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 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分型(MICM)

1.形态学分型

根据FAB的AML形态学分型,将它分为M0、M1、M2、M3、M4、M5、M6和M7型:

原粒细胞微分化型(M0)

原粒细胞胞体大,核仁明显,无嗜天青颗粒和奥氏小体,MPOSPB阳性<3%。M0型在儿童很少见。

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30%~<90%,单核细胞10%。

②m2b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2个亚型。

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

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占15%~20%。按原粒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4种亚型。

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

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

③M4c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

④M4E0除上述特点外,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1%~30%。

单核细胞白血病(M5)

约占10%,分2个亚型。

①未分化型(M5a)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中原始单核细胞≥80%。

②部分分化型(M5b)骨髓中非红系有核细胞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原单核细胞<80%。

红白血病(M6)

约占5%。M6型胎儿血红蛋白(HbF)和血红蛋白H(HbH)多增高。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细胞系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30%;若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20%。

巨核细胞白血病(M7)

约占1%。M7可发生在3岁以下婴儿,特别是伴Down综合征。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原巨核细胞有组化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造血细胞少,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2.免疫学分型

免疫分型的原理是基于白血病形成的分化阻断学说即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形成不同亚型的白血病。

3.细胞化学染色

POX:过氧化酶;

PAS:糖原;

NAS-DC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特异性酯酶;

NAS-DAE:乙酸AS-D萘酚酯酶,特异性酯酶;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4.细胞遗传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发现,大部分白血病存在某种染色体易位,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新的融合蛋白。利用这些标志可以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特殊染色体异常往往同时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异常和独特的临床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更有利于对白血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病因

1.化学物质

长期密切接触有机溶剂者,发生AML的危险升高,中国一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生产苯工厂的职工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5~6倍,自接触至发病,即潜伏期,平均为11.4年。连续吸入高浓度苯的实验小鼠,80天后11%的雌鼠及19%的雄鼠发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吸烟者患白血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烟草中含苯、乌拉坦、亚硝胺,还有放射性物质。吸烟每天超过40支者发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后发现有5号或7号染色体异常。

较长期应用烷化剂或鬼臼毒素类的肿瘤和非肿瘤病人发生白血病的危险较正常人群高出250倍以上。国内银屑病患者应用乙双吗啉、乙亚胺等细胞毒药物1~7年(平均30个月)后,发生白血病的病例已超过200例,且大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诱发白血病已获证实。1984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调查30年内从事临床X线工作者2万余人,白血病的标化发生率是对照组的3.5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34.4%。接受X线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白血病发生率为同年龄组的9.5倍。日本遭原子弹爆炸辐射影响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4~40倍,且和受辐射的剂量成线性关系。上述受辐射人群发生白血病共766例,其中48%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种实体瘤放疗后发生白血病的危险增加2倍。

3.遗传

遗传已被证明是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单卵双胎之一发生白血病后,其同胞在一年内发生白血病的机会是正常人群的5倍。白血病高危家族中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生率,是正常家族的16倍。伴特殊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如Down综合征、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的白血病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某些获得性疾病可转化为AML,最常见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以往曾将转化前的MDS称之白血病前期。由MDS转化的白血病绝大多数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他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在病程后期均有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可能,少数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也可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

1.贫血

常是发病时的首发症状,苍白出现的早和严重,并呈进行性加重。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有时可见有核红细胞出现在外周。由贫血引起临床表现苍白、乏力、气促、耳鸣和食欲明显减退,严重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力衰竭。

2.出血

约60%的初诊AML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黏膜(鼻、口腔及牙龈)出血最常见,眼底、球结膜出血较易见,血尿较少见,但镜下血尿不易被发现,严重的胃肠、呼吸道和颅内出血虽不多见却常是致死的原因。M3型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

3.发热和感染

常有不规则发热,它可以是肿瘤性发热,但长时间,持续38℃以上的发热常提示有感染存在,感染可发生在体表、体内任何部位。

4.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AML髓外浸润可发生在本病各亚型。

(1)皮肤浸润M4型、M5型多发生小婴儿伴高白细胞、皮肤浸润及伴CNSL。外观呈斑丘疹、结节状或肿块,色泽紫红,可多发而布及全身或少数几个散布于体表,且对放疗敏感。

(2)口腔牙龈改变25%~50%的M5和M4患者可因白血病浸润出现牙龈增生,严重者牙龈肿胀如海绵状,表面破溃出血,但AML其他亚型牙龈增生少见。口鼻黏膜、扁桃体或舌体浸润则较不多见。

(3)肝、脾、淋巴结肿大见于约40%的病例(M5型较多见),与ALL相比其发生率较低,淋巴结从黄豆、花生米大到鸽蛋大小不等,圆而饱满,质韧无触痛,常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肝、脾肿大也不如ALL明显。巨大肝、脾肿大仅见于小婴儿AML。

(4)骨关节痛AML骨痛、关节痛不如ALL常见。骨关节痛易发生在肋骨、脊椎骨,或肢体长骨及肘、踝等大关节,偶尔可出现骨坏死,但关节渗液稀见。表现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的骨、关节疼痛或肿痛,行动受碍。小儿以四肢长骨及其关节受累为主,常易误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胸骨压痛是常见体征,有助于白血病诊断。

(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初诊AML的发生率不详,但包括复发时的全病程CNSL总发生率儿童为5%~20%,成人约15%,明显低于ALL。CNSL以浸润软脑膜为主。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神经受损和脑脊液改变,重者可有意识改变或抽搐、瘫痪,甚至发生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等。

(6)眼部症状绿色瘤,M1、M2型多见。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结或皮肤,但以眼眶和副鼻窦最常见。可表现为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AML视网膜、脉络膜浸润比ALL少见,可合并出血或引致失明,眼底浸润往往提示合并CNS受累。

AML还可以发生心脏、心包、肺、胸膜、肾及胃肠等各种器官、组织的浸润,但一般很少导致出现临床症状。睾丸、前列腺、卵巢、子宫浸润较少见。

并发症

感染:AML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全院住院患者平均医院感染发病率。这是由于AML患者本身白细胞质量差,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造成的。而诱导阶段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除了自身抵抗力低下外,主要是由于高强度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应用造成骨髓抑制,导致正常粒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缺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免疫功能受到进一步损伤,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影响肠道合成 B 族维生素和人体蛋白代谢,减弱了组织抵抗力,导致体内微生态失衡等因素所致。

出血:皮肤黏膜(鼻、口腔及牙龈)出血最常见,眼底、球结膜出血较易见,女性可有月经增多,血尿较少见,但镜下血尿不易被发现,严重的胃肠、呼吸道和颅内出血虽不多见却常是致死的原因。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无论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或者有无血小板减少均可使用止血敏和/或安络血(卡络磺钠);饮食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应加用维生素K1;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者必须输注,10-20×109/L者有出血症状时必须输注,20×109/L以上一般不需要输注。

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AML的诊断并不困难。血或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可诊断为AML。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t(8;21)(q22;q22)、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以及t(15;17)(q22;q21)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应诊断为AML。

检查

1.血象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极其常见(占75%~95%)半数AML患者白细胞数增高,多在10×10/L~100×10/L之间部分病例甚至>100×10/L。部分患者白细胞数可正常,少数患者(常为M3型或老年病例)白细胞数<4.0×10/L。部分患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甚至出现严重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减少。血小板数多数患者减少,少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骨髓象

多数患者高度增生,正常造血细胞被白血病细胞取代;少数患者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在30%以上。如胞浆内发现Auer小体,更有助于排除ALL而确诊为AML。

3.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AML的不同亚型其细胞化学染色特点不尽相同,因此AML的细胞化学染色对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4.染色体

80%~90%的儿童AML伴有染色体异常。其中约半数AML病例只以单独核型异常出现,其余伴有附加异常。采用高分辨技术,核型异常发现率高达90%以上。AML的染色体异常以结构畸变为主,高达39种之多,某些特殊的结构异常,如t(8;21)(q22;q22)、t(15;17)(q22;q21)和inv(16)(p13;q22)或t(16;16)(p13;q11),与良好预后相关。

治疗

1.化疗

(1)诱导缓解治疗柔红霉素(DNR)、伊达比星(去甲氧柔红霉素)、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米托蒽醌(Mito)、鬼臼类(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阿霉素(多柔比星)、高三尖杉酯碱、安吖定(AMSA,胺苯吖啶)、硫鸟嘌呤(6-TG)等。

(2)巩固治疗目前认为早期强化,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可减少后期复发。研究表明在诱导治疗后第10天即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优于14~21天,能提高无病生存率。方法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2g/m,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6次。或联合蒽环类、安吖定(胺苯吖啶)、米托蒽醌、鬼臼毒等药物进行强烈序贯治疗,或与有效的诱导方案交替应用,每个疗程4周,共6个疗程(即六个月)。

(3)维持治疗是否有延长AML缓解生存的作用,目前尚无最终定论。

2.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改进使大剂量化疗得以实施,使患儿安全度过骨髓抑制及感染关。

(1)加强护理,出血倾向时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随着白血病细胞死亡(肿瘤溶解综合征)往往伴高尿酸血症,高钾、高磷和低钙。因此应立即采用有效措施预防白血病死亡细胞增多而导致脑、肺或其他器官的栓塞。治疗方法:口服羟基脲及白细胞透析术能有效减少AML患者幼稚细胞数。鼓励患者多饮水外,要给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连续5~6天;当血尿酸>59μmol/L时需要大量输液和碱化尿液。

(3)在诱导缓解治疗及巩固治疗后非格司亭(G-CSF)或莫拉司亭(GM-CSF)可缩短骨髓抑制期减少感染,保证强化疗的顺利实施。

(4)需用血制品时用少白细胞的成分红细胞或照射血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有利于BMT。血小板过低可输浓缩血小板,每天可给4~6U(400ml全血中所获血小板为1U)。最好使血小板维持在30×10/L以上。粒细胞过低,可考虑输浓缩白细胞。因粒细胞寿命仅数小时。疗效不确切。

(5)开始化疗10~14天时约10%儿童AML发生“回盲综合征”,需禁食,应用以抗G-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

(6)积极防治继发感染:坚持口腔、会阴部及皮肤清洁护理。当粒细胞≤0.5×10/L时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享到:0
白血病 急性淋系白血病 慢性淋系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京ICP备15064830号-5 | Copyright © 2015-2021 北京安吉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